原标题:光大固定收益:OMO降息后的向上回购利率解释了什么?
在季度末,资本外流通常会受到MPA、流动性和资本指标的影响,从而导致。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多担心。短期利率的暂时波动
季末效应在下个季初会自然缓解,这次没有例外。
“OMO降息和流动性供应”明确传达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立场。
为何市场企盼的降息真的来临(甚至是超预期来临)之后,资金利率反而上升了?
一些投资者认为,基于价格的货币政策工具比数量工具更有效,而总量工具比结构工具更有效。这个观点可以讨论,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一揽子工具的搭配使用才能将货币政策的效力发挥到极致。
1、季末效应导致R001上行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7天期OMO反向回购,投放市场500亿元,同时大幅引导中标利率下调20个基点;出乎意料。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通过OMO反向回购向市场注入200亿元流动性。但是这两天市场资金利率却出现了一些提高,其中R001和GC001代表非银行融资最为明显。
在季度末,商业银行的融资通常会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资本监管指标的影响,从而带来短期利率的暂时波动。这是正常现象,因此不必过多担心。我们比较了第18季度、第18季度、第19季度和第20季度的季末效应,发现第20季度末的资本波动是中性的。(注:第四季度初和第一季度初都有法定节日,所以我们没有选择第三季度末和第四季度末的数据。例如,18Q1和18Q2最后一天的R001从季度末第三天开始分别为79个基点和74个基点,而本季度为59个基点,并不是很高。(注:19Q1和19Q2分别为38bp和50bp。)
一般来说,季末效应在下个季初会自然缓解,这次亦不会例外。在上述四个季度中,本季度开始后的R001将呈下降趋势,本季度开始第三天的R001将比上一季度末平均下降90个基点。今年3月底的最后两天,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在市场上投资了700亿元,而且还将OMO的利率下调了20个基点,清晰地体现出货币当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立场。不过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何在市场企盼的降息真的来临(甚至是超预期来临)之后,资金利率反而上升了?
2、OMO降息后回购利率上行,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直强调,货币政策不能“治愈所有疾病”,单一货币政策工具更不可能“征服世界”。一些投资者认为,基于价格的货币政策工具比数量工具更有效,而总量工具比结构工具更有效。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可以讨论的,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一揽子工具的搭配使用才能将货币政策的效力发挥到极致。
一方面,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较好。例如,尽管3月30日降低了政策利率,但由于银行体系中某些指标的限制,金融体系中流动性的传递受到阻碍,因此价格工具的红利没有得到有效传递。面对大量政府债券的供应,情况也是如此。大量债券供应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数量上。此时,使用量化工具来补充流动性比简单的基于价格的利率指导更具“症状”。
另一方面,结构性工具与总量型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较好。在宏观调控中,调控对象往往是异质的:不同经济实体所需的政策“支持”是异质的,不同实体对同一政策的反应也是异质的。显然,在使用综合政策来规范异质主体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相比之下,结构性政策的效果更为精确,可以在不显著增加流动性总量的情况下,实现流动性的精确滴灌和信贷的精确供应。
在COVID-19疫情冲击之下总量政策与异质性主体之间的错位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中小微型企业、外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统称“困难户”)的资本状况现阶段已经恶化。因此,补充外部资本迫在眉睫。在下图中,D1向右移至D1。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其资本状况的恶化和信用风险的增加,银行的资本供给意愿也随之下降,进一步造成了资本供求的失衡。
总量型政策无差别地对待“受困企业”和大型国企、融资平台这类具有隐性的政府信用背书的主体(我们统称“优势企业”)。显然,此时银行更愿意向“优势企业”提供资金,从而推动S2大幅度向S2转移,而S1则以非常有限的幅度向右侧转移,即△S1△S2。在这种情况下,资金被“优势企业”攫取,而中小微企业等“困难户”则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