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公共基金的规模稳步增长,但基金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仍然变动频繁。今年4月,30名公共基金高管换了职位。
分析师指出,近期市场波动加剧,基金发行也出现严重分化,基金公司高管的评估压力大幅增加。
自4月以来,30名高级管理人员发生了变化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自2020年以来,共有54家基金公司更换了高管,涉及89名高管。
高级管理层变动的数量在4月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当月,18家基金公司的30名高管发生了变动,不仅高于3月份5家基金公司7名高管的变动,也高于1月份14家基金公司26名高管的变动,接近2月份17家基金公司26名高管的变动。
具体来说,在4月份发生的高级管理层变动中,董事长、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核心职位占多数。在30个高级管理层变动中,13个是总经理,8个是副总经理,4个是董事长。
葛研究员张婷指出,近年来,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也逐渐成为行业内比较普遍的现象。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4月份高管变更数量增加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外围市场的波动,自4月份以来,市场形势跌宕起伏,基金发行也出现严重分化。虽然爆炸性基金已经出现,但也存在一些基金发行困难。由于业绩波动,基金经理的考核压力急剧增加,可能导致被动辞职。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处于底部。考虑到未来良好的预期和发展前景,也将有一些优秀的公司高管自愿离职,寻求更好的发展。
它对中小基金公司有很大的影响。
杨德龙指出,除了正常退休和其他原因,还有基金公司缺乏对高管的激励等原因。“高层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不利于基金公司团队的稳定,人心的不稳定也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它对公司的投资和研究实力或市场品牌有很大的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大多数高管变动都发生在中小基金公司。例如,金鹰基金董事长李兆廷于4月24日辞职。弘毅方圆基金总经理郭文因个人原因于4月23日辞职。4月22日,泰信基金总经理葛航也因工作安排离职。
上海一位公开发行人士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开发行基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中小企业。如果高级管理层未能实现评估目标,就有可能被股东取代。
中国南方一家证券公司的分析师表示,公共基金的“马太效应”已经变得更加明显。由于先行者优势和品牌规模效应,总公司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在投资研究和市场渠道两方面都建立了明显的优势。中小基金公司成立后,在产品同质化和激烈竞争下,短期内很难实现赶超。
“基金产品的分销应该有一个顺序,尤其是在渠道沟通方面。中小基金公司缺乏优势。此外,公司的平台不够,很难招聘到优秀的投资和研究人才。如果缺乏产品和机制创新,尾部公司很难有机会脱颖而出。”深圳的一位资产经理表示。
人才组合尤其重要
杨德龙指出,为了留住核心人才,基金公司不仅要给予足够的激励,如有竞争力的薪酬,还要给予更多的权力空间。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以来
深圳一家公开发行机构的高管指出,核心员工持股计划有两个优势。一是将核心高管与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不仅保持了公司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的稳定,还起到了共担风险、相互帮助的作用。第二,股权激励使核心高管(尤其是优秀的投资和研究人才)对市场风险的控制保持高度警惕,这是基金公司持续稳健经营的重要前提。
公募机构的高级管理层也指出,持股计划不是万灵药。“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不是优秀的人才,而是人才的有效组合。因此,与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相比,更重要的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团队中,让他们形成稳定的联合力量。”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