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曹雪娇,长江商报记者,被称为90后童年记忆中的李梓源甜牛奶,计划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
近日,浙江李梓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梓源”)更新招股说明书,计划赴上海证券交易所募集7.42亿元,主要用于17.4万吨生产线建设和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建设。
数据显示,自成立20多年来,李梓源一直奉行大单产品战略,甜乳饮料系列——李梓源甜乳贡献了大部分收入。
然而,这种在公司业绩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产品,已经多次被消费者投诉质量问题,也暴露在“早期牛奶生产”事件中。早在2019年6月招股说明书首次提交时,中国证监会就要求李梓源解释消费者投诉的细节。然而,在这次更新中,李梓源保持沉默。然而,在回应《长江商报》记者时,李梓源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已经与消费者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和处理。”
此外,李梓源很少关注产品研发投资,在本报告所述期间,该投资多年来不到收入的1%。
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了武汉的几家大型连锁店,包括家乐福、沃尔玛、武汉商厦和钟白超市,没有发现李梓源产甜牛奶的迹象。对于乳制品来说,错过大型连锁店的渠道意味着在销售来源上落后于他人。
大型单一产品经常受到质量投诉。
公开数据显示,李梓源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被誉为“南方奶牛之乡”。目前,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含乳饮料及其他饮料于一体的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在追求一个大的单一产品战略,重点是来自李梓源的甜牛奶。该产品在新千年伊始发展迅速,成为“90后”的许多童年记忆。依靠甜奶制品,李梓源2000年至2002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亿元、2亿元和4亿元,这意味着李梓源的业绩在千禧年之初几乎年复一年翻一番。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乳饮料(即甜牛奶)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26亿元、5.78亿元、7.6亿元和4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4.29%、96.12%、96.71%和95.05%。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这种对公司业绩起着重要作用的产品,由于质量问题而一再遭到投诉。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了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对李梓源的投诉。其中大多数是由儿童喝甜牛奶后腹痛和腹泻引起的。记者查阅了在其官方旗舰店Tmall销售最多的原装甜牛奶的评价,发现许多消费者将该产品评价为“像水和掺白糖的奶粉一样”、“无味”、“腹泻”等。
此外,李梓源曾遭遇“早期牛奶生产”的风暴。2018年,赣州市一名孕妇曾从李梓源购买一袋100%鲜奶,发现牛奶包装上注明的生产日期是第二天。此后,随着媒体的跟进,来自李梓源的153袋纯牛奶被曝光。这对李梓源的品牌形象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所有这些似乎对李梓源公司没有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都没有正式回应。2019年6月,李梓源首次提交招股说明书。中国证监会发出反馈信,要求李梓源解释消费者投诉的具体数量和处理结果。然而,李梓源对这一最新情况保持沉默。对此,李梓源回复《长江商报》记者:“事件发生后,公司已经与消费者及相关部门沟通处理了。”
研发成本占收入不到1% %。此外,《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长期依赖大型单一产品的李梓源产品毛利率不高,远低于可比上市公司。
在列出的公司中
在研发投资方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产品研发成本分别为344.86万元、408.78万元、968.84万元和149.89万元,分别占公司收入的0.76%、0.68%、1.22%和0.36%,全年不到1%,同期销售成本几乎达到10
虽然李梓源声称遵循大甜奶制品战略,但随着消费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乳制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蒙牛、伊利等大型乳制品企业都在竞相推出新产品。李梓源肯定会发现依赖世界上的大甜奶制品更加困难。
此外,《长江商报》的记者发现,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企业没有发现李梓源的甜奶制品,但在社区超市、小型连锁超市、网吧、火车站等地方更常见。然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香炉汤和阳原饮料,基本上都是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中销售的。这意味着错过了大生意的李梓源从一开始就落后了很大一部分。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李梓源产品的研发令人担忧。从长远来看,它将面临“坐在山上什么也不吃”的局面。“
此外,李梓源这次筹集资金主要是为了扩大生产能力。然而,记者梳理招股说明书发现,2019年上半年李梓源产能为73.66%,而公司库存为1.07亿元,占流动资产的40%以上。
同时,公司报告期内最大销售额为2018年,乳饮料达到15.58吨,而这一次两个生产基地的年产量筹集和投资达到174,000吨,超过2018年最高销售额。
(责任编辑:蒋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