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所发布欧盟商业环境报告欧盟过度管制阻碍中欧“商业之路”
一份带有中国官方色彩的报告描述了中国企业在欧盟运作的现状:32.1%的中国企业受到歧视性待遇,88.3%的中国企业没有机会参与欧盟标准的制定,对欧盟商业环境持负面看法的中国企业比例达到27.6%.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过度监管。
4月22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所发布《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19/2020》。在过去的一年里,研究团队已经前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在欧洲有大量企业的省市,以及欧盟五大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波兰进行研究。报告显示,由于监管过度,欧盟的商业环境自2019年以来持续恶化,对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和运营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后果是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的信心下降,投资规模急剧下降。选择欧盟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的企业比例仅为24%,同比下降54.63个百分点。
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商业之路”被封锁了。
一年来,中欧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顺利推进。2019年,中欧贸易额为4.86万亿元,同比增长8%。截至2018年底,中国在欧盟设立了3200多家直接投资企业,覆盖欧盟所有成员国。
也是从2019年开始,欧盟改变了对中国的战略地位。在欧盟关于中国的战略文件中,它甚至将中国定位为机构竞争对手和经济竞争对手。欧盟提高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当前欧盟商业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度监管."该报告的出版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平表示,“过度监管”给中国企业在欧洲经营带来了三大挑战。首先是欧盟对市场准入的过度监管,这导致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壁垒。
在外国投资准入方面,欧盟和一些成员国不断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其中,德国降低了被审查企业的持股比例门槛,意大利等成员国扩大了审查范围,法国加强了外商投资审查机构的行政权力。调查显示,接受欧盟外资审查的中国企业中,48.8%受到歧视性待遇,78.8%认为外资审查对企业造成了损害。
在产品准入方面,欧盟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也存在大量隐性壁垒,导致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屡遭阻碍。赵平指出,中国企业很难有机会参与欧盟标准的制定,适用于中国产品的标准也很难转化为欧盟标准。
在过去的两年里,欧盟在5G领域的过度监管已经凸显出来。欧盟及其成员国大肆宣传“国家网络安全”的概念,夸大“中国技术威胁”,这使得中国5G企业在欧盟开拓市场尤其困难。
赵平说,欧盟对公共采购和5G的过度监管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各种不公平待遇,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正常经营活动。根据调查,32.1%的受访企业在欧盟经历过歧视性待遇,30.1%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在执行外国投资法方面存在不公平问题。
调查发现,在公共采购领域,一些欧盟成员国失去了中国企业通过公共采购参与欧盟公共采购项目的机会
赵平表示,欧盟不应在法律制度的旗帜下过度干预企业的商业秩序,避免5G问题政治化。她希望公平待遇的原则不能局限于语言,而是应该在实践中消除选择性执法和歧视性执法。
赵平指出,新发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同努力抗击疫情,中欧关系实际上将进一步深化。防疫和控制方面的合作也将有助于欧盟摒弃偏见,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