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供应能经受各种考验
连年丰收,库存充足——我国粮食供应能应对各种考验
4月6日,湖南省郦县离石西街道马雅村村民在田野里忙碌。春耕季节,离石街广大粮食农业部门抓住有利天气,做好早稻集中育秧、停尾、移栽工作,为粮食增产、稳产奠定基础。白摄影(视觉)
随着新的冠状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食品出口国已经限制了大米和小麦的出口。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称,新的冠状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这可能会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
面对国内对粮食短缺的一些担忧,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权威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连续多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足,稻谷和小麦库存都能满足一年多的消费需求。中国有信心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坚定维护其“饭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库存总量居历史高位
连续几年的农业丰收和充足的库存是我国有能力应对可能的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资本”。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说:“16年来,中国粮食大丰收,目前粮食总量处于历史高位。全国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保持了市场价格的整体稳定运行,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的稳定水平,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水稻和小麦两种主要粮食实现了完全自给。充足的库存是粮食市场的“调节器”。中国粮食库存主要包括政府储备、政策性粮食和企业周转库存。其中,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中央储备粮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适当的储存率在98%以上。地方储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主生产区的储备规模将维持3个月的销量,主销售区的储备规模将维持6个月的销量,生产和销售平衡区的储备规模将维持4.5个月的销量。
大中城市也建立了成品粮油储备,以满足10至15天的市场需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品种结构中,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的比例超过70%。除了上述政府储备之外,自2004年以来,中国一直以最低收购价购买大米和小麦,并保持较高的政策性粮食库存。此外,多样化的市场参与者也为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建立了商业股票。
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的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大米供应充足,2019年预计余额为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处于盈余状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盈余特征。小麦的供求非常平衡。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19年全年余额为1400万吨,同比增长870万吨。它已经连续七年超过需求。不仅大米和小麦不短缺,他们还面临缺货的压力。
“疫情导致主要食品出口国采取出口限制措施,这可能加剧国际市场食品价格的波动,但目前对中国食品市场影响不大。”王对说道。
适度进口,以优化粮食供给结构
适度进口是中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中国积极发展国际食品贸易,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食品进口国,每年进口1亿多吨食品。“这是因为我国粮食结构性短缺,有效供给不足。虽然每年
从品种来看,中国进口的小麦和大米非常少。以2019年为例,大米和小麦的年进口量仅占年产量的1.8%和2.3%。因此,一些国家对粮食出口的限制对中国的口粮供应几乎没有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进口粮食的同时也出口粮食。2019年,中国出口了20多万吨大米,成为大米净出口国。
中国的谷物进口主要是饲料谷物和大豆。玉米是三种主要谷物之一,也是主要饲料谷物之一。2019年,中国进口玉米497.3万吨,同比增长36%。与此同时,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玉米替代品的进口均出现下降。大豆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其中大豆进口占农产品进口总量的70%以上,是我国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主要原料。饲料谷物和大豆是重要的农产品,刺激一些主要谷物生产国的经济发展,但尚未成为这些国家限制出口的农产品。
粮油市场供应充足运行稳定
食品在世界上是安全的,食品价格在任何价格下都是稳定的。中国的粮食供求总体上是宽松的,完全满足了人民的日常消费需求,有效应对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王对说道。
全球粮食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考验着各国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历了几次国际市场“过山车”式的食品价格波动。尤其是面对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的粮食短缺甚至引发了社会动荡,但中国的粮食市场依然稳定。
在今年新一轮的“皇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再次成功解决了交通和物流条件差的环境下的粮食供应问题,确保了粮油市场不会缺货,继续平稳有序运行。据了解,在疫情的早期,如果人们不出门,他们会购买和储存更多的粮食。由于超市、商店和其他零售市场供应充足,短期集体集中采购也令人满意。目前,居民购买米糠油的心理稳定,国内米糠油供应得到充分保障。(记者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