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职工共同讨论:企业公积金应该取消吗?改革的时机是否正确?20世纪90年代,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其初衷是提高工作家庭解决自己住房问题的能力。昨天,清华大学产业转型咨询委员会主席黄写了一篇关于这一流行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影响的文章,建议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他说,住房公积金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初从新加坡借鉴过来的。如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早已商业化。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住房贷款的主要提供者。住房公积金的存在意义不大。它的废除可以直接将企业和员工的成本降低12%。
公积金在解决一般雇员的住屋问题上有甚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公积金制度是否应该废除呢?《新京报》记者就公积金制度的利益采访了企业和职工双方,讨论此事。
【职工】
“公积金对解决普通职工住房问题的作用挺大,不赞同取消”
【企业】
为了了解民意,《新京报》记者在《新京报》官方微博上做了一个主题:“你同意黄提出的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吗?”到目前为止,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158人同意,519人不同意,45人是随意的。
2月12日,《新京报》的记者还采访了华阳(化名),一位用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北京工人。他说,他不同意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想法。“公积金是员工的福利,平时可以用来偿还贷款。它真的能减轻负担。房价太贵了,如果一切都取决于工资,负担会很重。不过,在新一轮的皇冠肺炎流行期间,公司的压力确实比较大,减少公积金存款是可以理解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公积金在解决普通员工的住房问题上还是相当有效的,可以缓解按揭还款的压力。即使对那些买不起房的人来说,公积金也是有用的。据我所知,一些城市的公积金可以用来租房子,起到收入补偿的作用。”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之所以希望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是因为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如果政府和企业有其他配套措施来降低商品房贷款利率和贷款成本,这种替代措施也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他还指出,“当然,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关注五险一金的问题。如果有公积金,企业的吸引力显然更大。”
“目前防疫是重点,不适合搞公积金系统改革”
分析:不建议在没有其他替代方式时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
010-59000
010-59000
2月12日,徐汇控股CEO林峰告诉《新京报》记者,“取消公积金将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员工的现金收入。如果商业银行能够解决购房贷款问题,就不需要通过公积金来解决。目前,公积金只能贷出一小部分,不能解决购房的实际需求。徐汇一如既往地关注员工的福利,发放本应支付给个人的公积金。这有利于刺激内需,就像减税一样。”
轻松生活企业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丁祖昱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公积金制度可以逐步取消,并应同时实施其他相应的替代措施,以减轻员工购房的成本压力,但这与减轻当前疫情的负担无关。从长远来看,住房公积金目前仅在新加坡实施。房价上涨后,住房公积金制度变成了一根鸡肋,积累的运行效率
另一位科技板块上市企业的董事长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支持取消企业公积金制度。他认为,“公积金的现实意义到今天,我认为只剩下一个,——,通过公积金制度来划分购买利率的优惠等级。当前级别的信息管理根本不需要这种方法。过去,国有企业和公共机构可以分配超过房地产开发公司高比例的公积金。事实上,他们可以补贴购房首付款。然而,现在国有企业和公共机构也有上限。私营企业甚至想尽一切办法降低公积金的比例,或者根本不支付公积金,因为它不同于社会保障,在法律上也不是强制性的。如果公积金被废除,那将是一种市场行为。公司将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以增加他们收到的现金,但同时,公司将承担较少的部分负担。将会有一场比赛和一个磨合过程。”
梅花天使风险投资的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告诉《新京报》说,在新皇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应该采取特殊措施确保企业不会大规模倒闭。此时,企业及其员工的利益是一体化的。如果企业倒闭,将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然而,公积金涉及到很多员工的利益,尤其是北京相对较高的房价。大多数员工不能接受取消企业公积金,这需要整体考虑。
但是,也有高管认为当前的防疫是重点,不适合进行公积金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个系统问题,一个历史问题,一个涉及面广、利益冲突多的问题。目前,防疫仍是一项重点工作,在防疫和复工都在进行的时候,进行公积金制度改革似乎并不合适。”
中原地产高级分析师卢文熙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短期内,不支付公积金也是一种选择。目前,公积金要求由个人和企业支付。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企业负担沉重,如果没有收入就必须纳税。但是,从长远来看,当没有其他选择时,不建议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目前,公积金的效用也是有的,但不如前两年受到的刺激大,因为前两年房价低,公积金贷款基本上可以完全覆盖,利率低,近两年公积金与商业贷款的利差逐渐缩小,贷款额度有限,与几百万的总价相比相对较小。然而,这也是一种福利。如果没有全额商业贷款,购房者的压力将会更大、更难以承受。”
新京报记者潘宜春许倩答应
陈编辑小杨校对李明